中国古代史专业常用数据库3
发表时间:2024-05-09 17:52 1. 二十五史 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可全文浏览,也可检索。 2. 四部丛刊 四部丛刊是二十世纪初**学者、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而纂成的一部大丛书,其**特点是讲究版本,“专选宋、元、明旧刊(间及清本必取其精刻)及精校名抄稿本”,从版本价值方面来说,四部丛刊超过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的电子版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上海涵芬楼影印本,包括初编(1922年)、续编(1932年)、三编(1936年),共涉及500余部古代典籍。 3. 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3460余种。《四库全书》原抄七部,分藏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清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后经战乱,今存世者仅文渊、文溯、文津三部及文澜本残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七部书中最早完整的一部,至今保存完好。 4. 中国基本古籍库 综合性大型古籍数据库,共收录先秦至民国历代经典名著及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选用宋、元、明、清及民国各级善本12000个,皆制成数码全文,另附原版影像。 5. 中华经典古籍库 该库是中华书局首次推出的大型古籍数据库产品,也是中华书局版点校本古籍的首度数字化。四期总共收录了近1274种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包含“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通鉴系列”、“新编诸子集成”、“清人十三经注疏”、“史料笔记丛刊”、“学术笔记丛刊”、“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佛教典籍选刊”等经典系列。该库不仅提供了保留专名、注释、校勘等全部整理成果的数字文本,更实现了文本与原书扫描图像的一一对照,并能自动生成引用格式,省去了读者核对纸书的麻烦,还添加了**特色的人名异称关联检索,给学者的研究带来极大便利。 6. 大明会典 《大明会典》是明代官修之记载典章制度的政书。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三月,经正德参校后刊行,共一百八十卷。嘉靖时又经两次增补,至万历时复加修订,撰成重修本二百二十八卷。该书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同时,因在康熙朝《大清会典》问世之前,清朝廷办理政务多参照《明会典》,故此,它亦是研究清前期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该库为万历重修本。 7. 大明实录 《大明实录》是有明一代最系统、最基本的史料,系明代历朝官修之编年体史料长编。自明太祖至明熹宗共十五朝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其中建文朝附入《太祖实录》,景泰朝附入《英宗实录》。该库以红格钞本为基础底本,以广方言馆、抱经楼本、北京大学本、礼王府本、嘉业堂本、天一阁本、明内阁精写本、梁鸿志影印本、内阁大库藏清初明史馆钞本等数十种本子为对校本。内容上,除附加了《崇祯实录》、《崇祯长篇》、《明囗宗囗皇帝实录》、《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等零散史料外,明代各朝皇帝“宝训”也都纳入其中。 8. 大清五部会典 该库隶属于****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文献数据库》。清代十二帝十三朝276年间共编有五部《会典》,分别修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朝,俱为清、汉文单行本。由于编纂年代不一,典章制度的增损因革以及则例、事例的删繁就简等情况趋于复杂化。目前著书立说者大凡以光绪朝所修《会典》为本,该库囊括了汉文大清五部《会典》的全部内容。 9. 大清历朝实录 该库以太祖高皇帝至德宗景皇帝十一朝《实录》为主体。考虑到《宣统政纪》与《实录》体例无异,以及《太祖圣武皇帝实录》(顺治写本)与《太祖洪福圣武皇帝实录》(雍乾校勘本)的差异,另鉴于《满洲实录》与《实录》体例和纂修程序的不同,其汉文部分又与《太祖武皇帝实录》差异较大,故将此三者附录于后,以尽可能地维护历朝实录的完整性,使读者对不同文本间的差异有所了解。 10. 十通 “十通”是十部书名中带有"通"字的古典文献,包括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宋代郑樵所撰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所撰的《文献通考》、清高宗敕撰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和近代刘锦藻所撰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它是一套有关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其内容包含了上起远古时期下至清朝末年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共计二千七百多卷。其中,《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成就最高,在中国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1. 韩使燕行录全文检索系统 本数据库采用韩国成均馆大学收藏的《燕行录》,内容含三百八十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燕行书籍,是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直笔、全面、完整是《燕行录》的**的优点,也使其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弥补中国史料的不足。最早的《燕行录》著述的时间开始于崇德二年(1637),今所能见到的是金宗一写的《沈阳日乘》,而能见到的最晚的著作则是光绪十四年(1888)无名氏的《燕辕日录》。《燕行录》具有体裁多样、作者层次广、年代跨度大的特点。其体裁有日记、诗歌、杂录、记事等,其作者包括朝鲜派往中国的正、副使、书状官,以及使节团中一般的随员,**的学者有朴趾源、李德懋、洪大容、柳得恭等,这些人同时也是朝鲜历史上“北学派”的**人物。《燕行录》记载了路途、使行人员、贡品和沿路所见的风景,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尤其对于中国的时政、**人物、藩属外交、边境贸易、商人市集、士人科举、以及婚丧风俗都是记述较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的侧重点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朝鲜学者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非常感兴趣。对于研究明清史的学者而言,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珍贵史料。 12. 汉达文库 《甲骨文》子库收录九部甲骨著录书籍,卜辞数量多至67683片。专家学者参考前人研究成果,重新增补修订,俾能更准确、全面地考释卜辞内容。该库通过收录庞大的甲骨卜辞数量,专业的甲骨释文文本考订,以及科学的计算机化整理,旨在为古文字研究学者提供最完备之甲骨文全文检索数据库。 《金文》子库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纂的《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为据,收录12021铜器数据,约1万8千张拓本(包括摹本),约近100万字器物数据说明,另有14万字隶定释文。 13. 中国金石总录 该库全面收录历代出土,秦汉以前钟鼎文献和历代出土,遗存清代以前石刻文献。总量约30万种(约40万件),录文、叙录约4亿字,其中发掘文献约占60%,稀见文献约占40%。每方金石均按原拓行文格式严格录入,每条金石资料包括拓片图像、叙录及录文三个部分。 14. 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石刻文献大多分别散见于数以万计的文献之中,给研究者带来利用上的极大不便。该库搜集了现存千余种金石志书(包括地方志中的金石志),经过认真对比去重,从中精心辑录出一万五千余篇石刻文献,并附有历代金石学家撰写的考释文字。所有碑文,从秦砖汉瓦到碑文墓志,按朝代排序,利于读者查阅。石刻文献因制作的特殊性而极少脱、讹、衍、误等,故其原始性和真实性向为学界所重。可以说,该库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各地域人物、家族、名胜、重要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研究和文化开发,极有价值。 15. 中国方志库 中国方志库是专门收录历代地方志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图书馆此次所购为已发行之初集及二集,收录历代省通志及府州县厅志4000种。每种皆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标记等无障碍录入和非嵌入式显示。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堪称地方志类典籍数字化的空前巨献。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常用数据库 1. 民国旧报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自建的“民国旧报刊”特色库,目前共有34019册期刊,619385篇全文,不仅可以使读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便利地利用这些馆藏珍贵资源,而且可以使读者通过多种篇名、刊名检索方式快捷深入地获取所需资料。 2. 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 该库共收录了从1833年至1911年间出版的三百余种期刊,几乎囊括了当时出版的所有期刊,再现了晚清时期思想激荡的峥嵘岁月。内容上,有宣扬妇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妇女类期刊,有晚清小说大繁荣时期涌现的四大小说期刊,有为开启民智、传播新知创办的白话文期刊,有介绍先进技术、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技类期刊等等。 3. 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 该库计划收录民国时期(1911~1949)出版的两万五千余种期刊,近一千万篇文献,内容集中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目前已出版到第10辑,我校镜像版安装了1-6辑。 4. 大成老旧刊数据库 该数据库共收录清末到1949年近百年间中国出版的7000多种期刊,总计15万多期。根据期刊所属学科,分为21个类目,是研究近代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各个学科史等学术研究重要的数据库工具。 5. 申报 收录《申报》上海版自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终刊共26846号、《申报》汉口版自1938年1月15日发刊至1938年7月31日停刊共198号、《申报》香港版自1938年3月1日发刊至1939年7月10日停刊共489号,总计3种27534号。首尾连贯,完整无缺。 6. 台湾《近代中国》(双月刊)索引及全文数据库 《近代中国》创刊于1977年3月,是颇受史学界重视的台湾杂志。该杂志主要就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包括大陆与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予以发表,有报道、有记述、有评论、有考订,力求反映近代中国的全貌(台湾视点)。 7. China: Trade, Politics and Culture, 1793-1980(海外收藏的中国近代史珍稀史料文献库) 该库向读者提供了1793-1980年间中国与西方往来的珍稀史料,充分地反映了两个世纪以来,中国不可磨灭的社会与政治变化的方方面面。这些资料收录了大量包含有不同人物、场景、民俗与事件的地图,彩色绘画,照片与画稿;包括中国海关史上主要人物的重要文件,从包腊(ECM Bowra)与包罗(CAV Bowra)到赫德(Robert Hart)与梅乐和(Frederick Maze);主要外交使团到中国的档案,从马嘎尔尼(Macartney)与阿姆赫斯特(Amherst)到尼克松与赫斯等;在中国所有地区的外国传教团文档,如广东、澳门、上海与北京等;《教务杂志》(Chinese Recorder, 1867-1941)与“Light and Life, 1935-1970”;以及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关系解冻的最新解密文件,等等。数据库的资料来源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与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8. Foreign Office Files, China: 1919-1980(英国外交部档案,中国:1949-1980) 数据库资料来源丰富多样,包括:政府备忘录,官方信函,非官方信函(来自商业公司,法定代理人和起诉人等),地图,法庭案件纪录,会议、调查或考察报告,个人、地方和组织的简介,经济统计和分析,汉语文件等。内容涵盖了1919年至1980年间英国外交部在这一时期有关中国、香港与台湾的重要档案资料,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时期: 1919-1929年: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第三国际; 1930-1937年:长征,中国内战(土地革命战争)以及"满洲危机"; 1938-1948年:门户开放,抗日战争,以及共产主义胜利的种子; 1949-1956年:共产主义革命; 1957-1966年:大跃进; 1967-1980年:文化大革命。 下一篇图书馆主要电子资源概览
|